吉林《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解读

2020-07-11 00:00

一、《实施意见》的背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质量代表着供给满足需求的程度,关系着供给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影响着需求侧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努力满足最终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列为2019年重点任务,彰显了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制造业整体质量水平仍然不高,对比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和打造国际产业竞争质量优势的任务,还存在差距。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工作,2017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对质量提升行动做出全面部署。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让更多国内外用户选择中国制造、中国服务”。2019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进质量提升的任务。

《实施意见》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质量变革,提高供给质量,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针对制造业质量突出问题,加快提升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工作措施和安排。《实施意见》的出台,有利于推动各有关方面把握质量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合力。有利于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大质量工作力度,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会同社会各界,推动落实质量责任,增强质量提升动力,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加快重点产业质量提升。有利于增强中国制造质量竞争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二、总体思路

《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部分,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在“指导思想”中,强调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制造业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针对企业质量意识有所淡化、质量违约成本低、优质优价环境有待完善、企业质量提升动力不足等影响质量提升的较为突出问题,提出将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增强质量提升动力、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和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作为今后一个时期质量提升行动的中心任务。

在“基本原则”中,提出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坚持质量提升与满足需求相结合。立足适用性质量的观点,强调质量提升要为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满足人民需求服务。二是坚持企业主体与营造环境相结合。强调质量提升是微观和宏观的统一,既要坚持企业主体,又要发挥政府和社会各界合力作用。三是坚持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强调要技术和管理双轮驱动,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质量提升。四是坚持全面推进与分业施策相结合。强调要点面结合,在推进制造业整体提升质量的同时,聚焦产业质量短板,精准施策,实现重点突破。

在“主要目标”中,确定了“到2022年,制造业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基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质量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行业质量工作体系更加高效”的重点任务方向。同时,明确了以提高质量和品牌竞争力为方向,“建设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团体标准协调配套的标准群引领行业质量提升,推动不少于10个行业或领域建立质量分级工作机制,完善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机制”等质量工作目标。

三、主要举措

《实施意见》遵循质量提升的科学规律,从内因到外因,从企业到行业,围绕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增强质量提升动力、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和加快重点产业质量提升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十三项行动举措。

(一)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企业是依法履行质量责任的主体。企业要在生产经营全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落实质量法定责任,增强履行质量责任的能力,持续改进质量。《实施意见》在强调《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的法定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一是要提高质量安全风险防控能力。要增强质量安全风险意识,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二是要落实质量责任追溯制度。建立健全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机制,完善质量追溯手段和内容,加强与缺陷产品召回等工作联动。三是要加强供应链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第二方质量审核制度,提高供应链质量水平。四是要强化质量信息公开。主动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自我声明,接受社会监督。五是要推进质量文化建设。鼓励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弘扬质量为先的经营理念,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质量追溯机制是落实质量责任的重要保障。引导企业运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质量追溯机制,实现质量信息全面、准确、高效的传递,有助于分解落实质量责任,快速定位并解决质量问题,从而促进供给侧提升质量,增强需求侧消费信心。

供应链质量管理是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促进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调查显示,部分装备产品约80%的质量问题源于采购件。引导骨干企业对重要供应商的质量、技术、工艺、设备和人员因素进行审核、监督,以及指导改进,构建合作共赢的供应商管理模式十分必要。

(二)增强质量提升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企业仅提供满足质量安全底线的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也难以获得质量竞争优势。要发挥标准带动、技术支撑和品牌促进的综合作用,引导企业追求有竞争力的质量,培育有魅力的品牌。

一是通过标准带动质量提升。提高上下游产业标准的协同性和配套性,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制定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和创新需求的标准。支持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国际性的团体标准应用示范。积极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二是通过技术升级支撑质量提升。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设计和工艺控制能力。支持企业建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的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增强质量提升的效率和效果。三是通过培育品牌促进质量提升。推动企业建立以质量为内涵的品牌发展战略,实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标准,增强品牌培育能力。推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和产业从“质量合格”向追求“用户满意”跃升。

标准是质量提升的基石,推动建设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团体标准协调配套的标准群是促进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颁布先进标准,带动产品质量提升,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通过严格实施标准,形成质量“硬约束”,增强质量“软实力”,倒逼传统产业升级,领航新兴产业发展。

(三)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质量提升是系统工程,既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资源配置和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制环境、营商环境、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推动质量提升还需要政府及社会组织在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公共服务、质量基础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共同营造企业追求高质量、社会崇尚高质量的良好氛围。

一是推动完善质量分级制度。鼓励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公开、公正地推进质量分级评价,通过专业性判断将复杂的质量信息显性化,为完善优质优价市场机制提供技术保障。二是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消费者投诉、产品召回等信息共享机制。引导行业对共性质量问题进行警示和改进,合力构建公平、公正、开放、有序,以质量诚信为基础的市场竞争环境。三是增强质量基础能力。发挥各类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加大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质量和品牌服务供给。四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导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拓展领域、增强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行业和企业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

质量分级是利用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法,对产品质量以及质量形成全过程中的因素进行识别判定的活动。质量分级有助于将高质量产品的价值显性化,为优质优价机制提供技术支撑。对工业类产品开展专业化质量分级评价有利于引导下游企业根据质量敏感程度分类采购。对消费类产品的质量分级评价有利于商业渠道、电商平台和媒体机构等采信评价结果,引导科学消费。

(四)加快重点产业质量提升

质量提升是产业结构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心任务。不同行业的质量状况不同,存在的质量短板和瓶颈也不同,需要聚焦行业质量突出问题,精准施策,重点突破。

对于原材料工业,以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和耐久性为基础,增加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广清洁高效生产工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材料创新,淘汰低质量产能,支持稀土等新材料及高端应用产业发展,提高供给质量。

对于装备制造业,以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和稳定性为基础,实施强基工程着力解决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工业软件等领域的薄弱环节,发展智能制造,推行绿色制造,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推动重点领域提升质量竞争力。

对于消费品工业,以满足高质量、差异化消费需求为基础,制定发布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发展个性化定制,推动产品供给向“产品+服务”转变,促进消费升级。加强重点产品与国外产品质量及性能实物对比,加快提高关键领域质量安全水平,让消费者放心。

对于信息技术产业,以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为导向,加强集成电路、信息光电子、智能传感器、印刷及柔性显示等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发展5G和物联网相关产业,加强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超高清视频产业,规范对智能终端应用程序的管理,改善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体验,引导信息消费升级。

四、保障措施

《实施意见》从组织落实、人才培养、宣传引导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在组织落实方面,强调要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共治的原则,加强部门协同。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促进质量提升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大质量品牌工作投入,加强质量品牌工作队伍建设。行业协会要深入推进群众性质量活动,建立本行业先进质量品牌管理经验的长效宣传推广机制。

在加快人才培养方面,强调要推进质量和品牌相关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加强专业技能和质量品牌人才培训,提高行业质量意识和专业素质水平。加快培养首席质量官、首席品牌官和品牌经理等管理人员,满足企业质量提升的人才需求。鼓励企业提升员工质量素质,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质量骨干和技术能手。

在加强宣传引导方面,强调要加强质量和品牌宣传的总体策划和系统推进,建立相关信息采集汇总和媒体协同宣传的工作机制。引导企业和产业集群追求卓越,关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消费友好等新需求。结合质量标杆、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工作深入挖掘宣传质量提升的突出成效和典型经验。结合中国品牌日、质量月、世界标准日等活动加强宣传动员。结合中国工业品牌之旅、品牌故事大赛、品牌创新成果发布等活动扩大传播效果。研究提炼中国制造的优秀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展示中国品牌魅力,树立中国制造新形象。

展开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15-5265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